有趣的是,他们可以赞赏谷歌、苹果等企业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却不相信政府通过科学的统筹亦能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并据此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

过去20年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去工业化,低端产业加速流失,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与再工业化进程乏力,难以推进,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陷入巨额赤字。另外,中国的要素价格普遍在上升,2010 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

夸夸咱们空管八大员之预报员

对此美国已经清醒过来,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那么,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一下美国。那么,如何才能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呢?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由此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利润空间的萎缩,企业为了生存和高额利润,就会推动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此采取的反制方法一是通过城镇化,进一步挖掘人口红利,二是引进廉价劳动力,但是这会产生移民问题,以及遭到国内劳工的反对。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该法案可能使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近9万个就业机会。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

所以,政府在产业升级与转型过程中具有主导的作用,任市场自由流动,结果只能是产业转移,而不是产业升级,因为产业转移成本低,企业爱国,但是更爱利润,对此美国也是在衰退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据预测,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劳动力成本以往巨大的差距有可能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2010年8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将暂停或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

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他们无不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目前他们无不又陷入经济的低迷与衰退,那么,中国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如何才能避免停滞与衰退呢?归纳讲就是短期内重点是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长期来讲重点在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后者是根本,前者是为后者争取时间。虽然向西部转移可以降低用地成本,但企业物流成本会出现较大上升,并有可能失去沿海的产业集群便利。企业研发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与美国相比,在过去的30年中,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另外,中国的要素价格普遍在上升,2010 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

夸夸咱们空管八大员之预报员

中国全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 美元,相比之下,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 美元至7.43 美元,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为1.30 美元至4.65 美元。仅微软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即达95亿美元,其中90%投向了极为关键的云计算领域,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去年技术投入也有65亿美元。美国是在制造业流出之后,才醒悟,那么中国为何不在流出前或者在流出中,就醒悟并采取行动呢? 进入专题: 中国 经济 。历史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企业与创新者的竞争,没有创新者,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就业,政府也就没有税收,国家就会动荡和衰退。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呢?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由此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利润空间的萎缩,企业为了生存和高额利润,就会推动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此采取的反制方法一是通过城镇化,进一步挖掘人口红利,二是引进廉价劳动力,但是这会产生移民问题,以及遭到国内劳工的反对。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生产性资本不断流入中国。事实上,中国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在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

对此,美国在产业转移后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相应政府政策,阻缓产业的转移以及鼓励产业的回流,据调查,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同比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那么,相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又将如何推动呢?一个国家是否在生产?一个国家在生产什么?以及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与竞争力。

夸夸咱们空管八大员之预报员

2010年9月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举世瞩目,这主要是基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国原有出口外向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面临三重打击,首先是外需萎缩,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其次是成本提升,竞争力下降,企业利润锐减,其三是外资回流与转移加速,由此结果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社会面临失业压力,政府面临财政紧缩,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面临不保。

最近两年,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即达1480亿美元。高端制造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目标,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在沿海城市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 美元,在南京为14.49 美元,在上海为17.29 美元,在深圳为21 美元。三是政府在市场外部通过财税收入补贴企业,或者政府承担劳动力成本与社会福利的提升,以维持企业竞争力。过去20年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去工业化,低端产业加速流失,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与再工业化进程乏力,难以推进,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陷入巨额赤字。

然而,随着人口有利优势的消失,中美两国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如果旧的已去,新的还不来,就麻烦了。除此之外,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释放更多的红利。

第三,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遇到大麻烦,因为中国经济这架飞机增长引擎已经耗尽燃料,将会一头撞到地上,问题只在于撞得有多么狠。反对者认为上述两点正是长期以来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痼疾:投资依赖和强势政府。

前者是短期目标,后者是长期目标,前者是基础并为后者争取时间,后者则是根本。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有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应该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靠什么?显然不是靠扩大内需,而只能是靠扩大投资,因为扩大消费无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相反只能是进一步延续和维持原有产业结构,而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有结构已经走到尽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通过被动的扩大内需以维持原有产业结构的生命,而是应该通过积极主动的投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如何理解这一命题中的两个论点显然关乎对中国经济的把脉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发展方向。

进入专题: 林毅夫 中国 战略 。另外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事实上对于这个论点的看法关乎到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产业与经济结构显然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自然或者经济禀赋决定的,不同的经济禀赋要素决定不同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而禀赋要素或者增长动力的改变和耗尽自然导致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变迁,这首先是一个内生的过程,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外生的过程,因为它离不开政府的助产士作用,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投资引导可以加速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和精英们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以及自己的腰包如何涨起来,他们公司所在国的利益与他们无关,他们还会以搬迁公司总部来威胁,以换取更多政府的让步,利润归企业和政治精英,但是全球化的成本由社会承担。

而我们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收入还不足美国的25%。从历史经验看,以1990年的购买力计算,当日本、德国等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其人均收入已达到美国的65%。

在这个阶段,日本维持了每年9.2%的增长,台湾地区是每年8.3%的增长,韩国增长速度也超过7%。稳增长,调结构,这是中国改革的两步,两个区间,而且显然针对问题选择的对应工具与政策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以扩大内需作为驱动力,后者主要以投资。中国投资过剩了吗?是的,在旧产能方面,中国投资已经过剩,但是,在新的产能方面的投资又显得极为短缺,其结果自然是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导致增长的不可持续性,而经济增长的断层自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行与衰退。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验来看,他们的繁荣大约维持了10年,在经济繁荣期之前有一个大约10年的经济起飞期,而在繁荣期之后又有一个大约10年的迷失与衰退期,前后总共为30年,考虑到中国经济体的体量远远大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所以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中继续维持8%,7%应该是可能的。

从前景来看,我再次强调中国维持8%增长的潜力是存在的。中国经济将依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吗?怀疑中国还有二十年8%增长潜力的说法,主要基于两个理由:第一,还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维持5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长(在此之前的32年保持年均9.9%的增长),怎么会出现在中国?第二,高速增长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按购买力评价计算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增长速度都放缓,包括日本和韩国。

无疑,林毅夫命题涉及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现有产业与经济结构内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以稳增长,控制中国经济下滑的速度,二是如何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通过投资驱动中国现有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论点呢?事实上它关乎中国经济在现有经济与产业结构中的潜力问题,对此首先必须认识到在现有经济结构框架内,中国经济增长最高峰期已经过去,正在走向一个下行的方向,但是这是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

对此,林先生坚持认为中国经济将依然能够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其基础主要是基于日本,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因为中国发展实际上他们发展模式的延续和集大成者,所以有着相似性。同样是一万美元,而日、德的后发优势已经很小,而我们的后发优势还非常巨大。

文章发布:2025-04-05 07:30:57

本文链接: http://dlw65.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aqe/9415.html